央廣網北京2月4日消息(記者劉禕辰)據中國之聲《新聞晚高峰》報道,面對即將到來的大數據時代,很多人都有很多想法。科學家預測,到2020年,每個普通家庭產生的數據量,會比半個圖書館存儲的還要多。科學家還預測,目前人類產生的數據量如果刻成光盤,可以搭起五條從地球到月球的通路。但這些在您聽起來,一定還是虛幻的不得了的尖端科技,和老百姓的生活毫無關係。但事實上,這些數據里,有許多就來源於您自己。
  深圳電子商務規劃部副部長洪培林:因為在過往我們的很多行為沒有打上數據標簽。今天我們很多行為,比如說在網絡上的檢索行為,甚至我們跟人家探討的共同的話題,甚至我們瀏覽的一些網站等等,這些信息都會讓我們在這些平臺上留下數據腳印。
  而如今,數據的搜集方法更加多樣。智能手機的普及正在源源不斷的回傳使用者的各種數據,你吃了什麼,你在哪裡,這些你媽媽可能不知道,但你兜里的手機知道。你打開手機上的打車軟件,順利預定了一輛出租車,與此同時,你的位置信息,也成為了百度LBS開放平臺上的一個藍色光點。
  百度公司公關部張麗媛:百度LBS開放平臺,提供了定位服務在幾十萬款APP上都有所使用。這幾十萬款的APP都成為百度的一個數據源。
  這些沉澱在互聯網中的數據到底有什麼用?互聯網企業們正在用它們完成掘金的過程。對於數據的批量分析,讓電商似乎比你自己還知道你想買什麼。而大數據能夠做到的,遠不止這些。這個冬天,相信您或者您身邊的人或多或少吃過流感的苦頭,甲型H1N1流感的死亡案例也讓許多人戴上了口罩。事實上,2009年甲型H1N1流感第一次走入人們視線時,來自"谷歌流感趨勢"系統的大數據就為疾控部門提供了精準的預測,從而使對疾病蔓延的控制有的放矢。海地大地震時,在廢墟中絕望的求救者突然看見了搜救人員,因為人們在社交網絡的定位信息給搜救行動提供了坐標。
  深圳電子商務規劃部副部長洪培林:在今天數據不僅僅是來源於我們網絡上留下的信息,可能我們的車輛的信息,我們的導航的信息,會記錄進去比如說交通的規劃,它其實有利於我們改造這個城市的規劃。
  但擔憂隨之而來,一個人今天知道你從哪兒到哪兒不算侵犯隱私,那麼如果他一年365天每天都知道你從哪兒到哪兒,是不是就讓人不寒而慄了呢?因為這種擔憂,許多正在使用大數據的公司都強調,自己所收集的數據,並不會對應到具體的人。
  百度公司公關部張麗媛:每台設備都是百度LDS數據庫當中的一串代號和編碼,並不會與人的身份相對應。也就是百度掌握和使用的是批量化去身份化的數據,因此,它不會涉及到公眾隱私及其濫用。
  但大數據仍舊是一柄雙刃劍。個人信息安全備受衝擊的今天,被不知不覺收集起來的個人信息,真的能被妥善保管嗎?只關註大量數據的分析,不與個人身份聯繫在一起,這條底線,企業或相關部門,真的能做到麽?
  上海交通大學教授汪曉帆:這就不可避免的對用戶的隱私會構成威脅。因此,相關法律法規的制定會變得越來越重要,作為企業和政府來說,也需要界定清楚在多大程度上並且是用什麼樣的方式,來使用用戶的數據等等。  (原標題:[馬年猜想]數據走進家庭 個人隱私更需保護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zj93zjzyq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